【三尺巷的典故原文】“三尺巷”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段关于谦让与和睦的佳话,最早出自清代《桐城方氏族谱》。故事讲述的是清朝时期,安徽桐城两位官员之间的邻里纠纷,最终通过互相礼让,化解矛盾,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。
一、典故原文(节选)
据《桐城方氏族谱》记载:
> “康熙年间,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之家人,因宅基与邻居吴氏发生争执,欲以权势压人。张英闻讯,即书一诗于纸上,遣人送回:‘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’其家人得信后,遂退让三尺。吴氏感其诚,亦退让三尺,遂成‘三尺巷’。”
二、
“三尺巷”典故讲述了张英在面对邻里争地时,选择以宽容和谦让化解矛盾的故事。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儒家“仁爱”“礼让”的思想,也展现了士大夫阶层的道德风范。此典故被广泛用于教育人们要懂得忍让、和谐共处,是中华文化中“以德服人”的典型代表。
三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典故名称 | 三尺巷 |
| 出处 | 《桐城方氏族谱》 |
| 时间 | 清朝康熙年间 |
| 主要人物 | 张英、吴氏 |
| 故事核心 | 邻里争地,互让三尺 |
| 原文出处 | 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” |
| 教育意义 | 谦让、和谐、以德服人 |
| 文化影响 | 成为中华文化中“礼让”精神的象征 |
四、结语
“三尺巷”的故事虽简短,却蕴含深刻的哲理。它不仅是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缩影,更是现代社会倡导文明、和谐、包容的重要文化资源。通过学习这一典故,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“和为贵”的精神内核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