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登金陵凤凰台李白】《登金陵凤凰台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律诗,创作于他游历金陵(今南京)期间。这首诗借景抒情,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深沉思考。全诗语言凝练、意境深远,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却又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。
一、
《登金陵凤凰台》通过描绘金陵古城的壮丽景色,引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忆,抒发了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感叹。诗中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,也有对历史兴亡的反思,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怀古与忧思之情。
二、诗歌结构分析
项目 | 内容 |
诗题 | 《登金陵凤凰台》 |
作者 | 李白 |
体裁 | 七言律诗 |
创作背景 | 李白游历金陵时所作,具体时间不详,推测为唐玄宗天宝年间 |
主题思想 | 借景抒情,怀古伤今,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|
艺术特色 | 意象丰富,语言凝练,情感深沉,意境开阔 |
代表诗句 | “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” |
三、赏析要点
1. 首联“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”
开篇点题,以“凤凰台”为意象,引出历史传说。凤凰象征祥瑞,但如今已去,只留下空台与江水依旧流淌,暗含物是人非之感。
2. 颔联“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”
通过对吴宫、晋代遗迹的描写,展现历史的沧桑变化,表达对繁华不再的惋惜。
3. 颈联“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”
描绘金陵的自然景观,画面开阔,富有诗意,同时暗示江山依旧,人事已非。
4. 尾联“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”
结句点明主旨,借“浮云蔽日”比喻奸邪当道、忠良被抑,表达对朝廷昏暗、国家动荡的忧虑。
四、历史评价
《登金陵凤凰台》在唐代诗坛上具有重要地位,被认为是李白最具代表性的怀古之作之一。后世学者多认为此诗不仅继承了杜甫“沉郁顿挫”的风格,也体现出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。清代沈德潜评价:“太白此诗,气格高古,笔力雄健,可与《登鹳雀楼》媲美。”
五、结语
《登金陵凤凰台》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情感表达,成为李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。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,更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怀古佳作,至今仍为读者所传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