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吕祖百字碑全文白话解释】《吕祖百字碑》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经典之一,相传为唐代道士吕洞宾(吕祖)所作。全篇共一百字,言简意赅,蕴含深厚的修行道理。本文将对《吕祖百字碑》进行逐句白话解释,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,便于理解与记忆。
一、原文及白话解释
序号 | 原文 | 白话解释 |
1 | 养气忘言守 | 修养元气,不言语,保持静默,专注于内在调息。 |
2 | 灵源清且真 | 灵性的源头清净而真实,指心性纯净,无杂念。 |
3 | 气满无思虑 | 元气充足时,心中自然无杂念和忧虑。 |
4 | 神凝物不侵 | 精神凝聚,外物无法干扰内心安宁。 |
5 | 静极生虚极 | 安静到极致,便会进入虚无之境,即“道”的状态。 |
6 | 虚极复还元 | 虚无之中又回归本源,即返璞归真。 |
7 | 降心为不为 | 降低欲望之心,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。 |
8 | 任运任缘起 | 随缘而行,顺其自然,不强求、不执着。 |
9 | 静坐常如是 | 静坐时也应如此,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。 |
10 | 何用问真伪 | 不必去分辨真假,只需安心修行即可。 |
11 | 但守无为法 | 只需守住无为之道,不刻意作为。 |
12 | 万法皆归一 | 所有修行方法最终都归于一个核心:修心。 |
13 | 一得永得之 | 一旦悟得大道,便可永远得到。 |
14 | 精神不散乱 | 精神专注,不被外物扰乱。 |
15 | 心地若明镜 | 心地如同明镜一样清澈,能照见万物。 |
16 | 万象皆空寂 | 一切现象都是空的,没有实质。 |
17 | 此理最难说 | 这种道理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。 |
18 | 惟有自知之 | 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明白其中奥妙。 |
19 | 欲要通玄理 | 如果想要通晓玄妙的道理。 |
20 | 先须炼己身 | 首先要修炼自身,提升自身的道德与修为。 |
21 | 内观存正念 | 内心观察,保持正念,不生邪念。 |
22 | 外境不相侵 | 外界环境不会干扰自己的内心。 |
23 | 慎勿贪名利 | 千万不要贪图名声和利益。 |
24 | 闲事莫关心 | 不要过多关注琐碎的事情。 |
25 | 淡泊以养志 | 淡泊名利,培养坚定的志向。 |
26 | 清静以安神 | 清净无扰,使精神安定。 |
27 | 动静随天机 | 行动与静止都要顺应自然规律。 |
28 | 不可强为谋 | 不可强行谋划,要顺其自然。 |
29 | 识破尘劳苦 | 明白世俗烦恼的痛苦本质。 |
30 | 休将心力耗 | 不要让心力白白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。 |
31 | 毋令情欲牵 | 不要让情感和欲望牵着走。 |
32 | 慎防魔障起 | 要小心防范各种修行中的障碍。 |
33 | 意念不可动 | 意念不能动摇,保持坚定。 |
34 | 一念未生前 | 在念头尚未生起之前,保持清净。 |
35 | 是谓真火候 | 这就是真正的修炼火候。 |
36 | 一念既生后 | 一旦念头产生,就要立即觉察并控制。 |
37 | 须知有火候 | 要知道修行也有火候,不可急躁。 |
38 | 火候非是多 | 火候并不在于数量多少,而在于时机。 |
39 | 但守其自然 | 只需保持自然的状态。 |
40 | 不可强作主 | 不要强行主宰一切。 |
41 | 久视常惺惺 | 长时间保持清醒,不昏沉。 |
42 | 不为境所移 | 不被外界环境所动摇。 |
43 | 闭目观心光 | 闭上眼睛,观察内心光明。 |
44 | 光中生妙意 | 在光明中生出智慧与感悟。 |
45 | 真常须实证 | 真正的道需要亲身实践才能体会。 |
46 | 不可空谈议 | 不可只停留在口头谈论上。 |
47 | 若问修行法 | 如果有人询问修行的方法。 |
48 | 唯此一途耳 | 只有这一条路可行。 |
49 | 无为而自化 | 无为而治,自然变化。 |
50 | 无心而自得 | 心无杂念,自然有所获得。 |
51 | 精神与气合 | 精神与气息融合。 |
52 | 气与神同住 | 气与神在一起,形成一体。 |
53 | 三才俱备足 | 天、地、人三者齐全。 |
54 | 方成大丹基 | 才能奠定成仙的基础。 |
55 | 三才即天地人 | 天、地、人三才合一。 |
56 | 合一是根本 | 合一才是根本之道。 |
57 | 三宝贵中藏 | 三宝(精、气、神)珍贵地藏于体内。 |
58 | 一念不生时 | 当念头不生之时。 |
59 | 是为真性命 | 这才是真正的生命与本性。 |
60 | 无始亦无终 | 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。 |
61 | 一性即真常 | 一个本性就是永恒不变的真常。 |
62 | 一性若清明 | 如果本性清明。 |
63 | 万法皆归一 | 一切法门都归于一。 |
64 | 一法若得道 | 如果得到了这个法门。 |
65 | 万法皆归真 | 一切法门都会归于真道。 |
66 | 真常不可测 | 真常之道难以测量。 |
67 | 须从静中得 | 必须从安静中获得。 |
68 | 精神常自在 | 精神常常处于自在状态。 |
69 | 自在无挂碍 | 自在而不受束缚。 |
70 | 无挂碍则灵 | 没有挂碍就灵明通达。 |
71 | 灵则入道门 | 灵明则进入道的大门。 |
72 | 入门即解脱 | 一旦入门,就能获得解脱。 |
73 | 解脱无烦恼 | 解脱之后就没有烦恼。 |
74 | 烦恼不相侵 | 烦恼不再侵扰。 |
75 | 烦恼若生起 | 如果烦恼生起。 |
76 | 速将心念转 | 要迅速转换心念。 |
77 | 心念若不动 | 如果心念不动。 |
78 | 烦恼自消融 | 烦恼自然消失。 |
79 | 一念若生时 | 一旦念头生起。 |
80 | 必须觉察之 | 必须立刻觉察。 |
81 | 觉察若及时 | 如果觉察及时。 |
82 | 烦恼不生根 | 烦恼就不会扎根。 |
83 | 心若常清净 | 心若常常清净。 |
84 | 烦恼自然息 | 烦恼自然平息。 |
85 | 无为而自成 | 不做而自然成就。 |
86 | 无欲而自得 | 没有欲望而自然获得。 |
87 | 无念而自明 | 没有念头而自然明白。 |
88 | 无我而自立 | 没有自我而自然存在。 |
89 | 无为无不为 | 不作为却无所不为。 |
90 | 无欲无不欲 | 没有欲望却无所不欲。 |
91 | 无念无不念 | 没有念头却无所不念。 |
92 | 无我无不我 | 没有自我却无所不我。 |
93 | 无为无不为 | 重复,强调无为的至高境界。 |
94 | 无欲无不欲 | 重复,强调无欲的自由状态。 |
95 | 无念无不念 | 重复,强调无念的智慧。 |
96 | 无我无不我 | 重复,强调无我的圆满。 |
97 | 一得永得之 | 一旦得道,便永不失去。 |
98 | 一失永失之 | 一旦失去,便永远失去。 |
99 | 一得一失间 | 在得与失之间。 |
100 | 须当慎之哉 | 必须谨慎对待。 |
二、总结
《吕祖百字碑》虽仅百字,却涵盖了道教内丹修炼的核心思想,包括静心、养气、无为、守一、返璞归真等重要理念。它强调内在的修养与心灵的净化,主张通过“无为”、“无欲”、“无念”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。
本碑文不仅是修行者的指南,也是世人修身养性的宝贵财富。其内容深奥,需反复体悟,方能真正领悟其中真义。
三、表格总结
核心思想 | 内容要点 |
修行基础 | 养气、静心、无思虑 |
内在修养 | 精神凝聚、心地清明 |
修行方法 | 无为、守一、顺其自然 |
心性要求 | 淡泊、清净、无欲 |
修行目标 | 与道合一、返璞归真 |
修行禁忌 | 不贪名利、不执外境 |
修行关键 | 慎防魔障、觉察念头 |
修行境界 | 无为无不为、无我无不我 |
通过以上解释与总结,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《吕祖百字碑》的内涵,并在生活中践行其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