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举手投足的意思解释】“举手投足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轻巧、优雅,或指行为举止非常得体。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人的动作,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,表达一种从容不迫、自然流畅的状态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举手投足 |
拼音 | jǔ shǒu tóu zú |
出处 | 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子围郑,郑伯肉袒牵羊以逆,曰:‘孤不天,不能事君,使君怀怒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。’……楚子曰:‘吾闻之,君子不重伤,不禽二毛。今余虽老,未忘其志也。’……遂释郑。”后世引申为形容动作优雅、从容。 |
释义 | 原意是指一举一动都合乎礼节,后多用来形容人的举止文雅、动作轻盈、从容不迫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形容人举止优雅、动作自然。 |
近义词 | 举止优雅、风度翩翩、文雅大方 |
反义词 | 行为粗鲁、举止失态、动作笨拙 |
二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示例 |
文学描写 | “她举手投足间尽显高贵气质,令人不禁为之倾倒。” |
人物评价 | “他虽然年纪不大,但举手投足都透着成熟与稳重。” |
舞蹈表演 | “舞者在舞台上举手投足如行云流水,极具艺术美感。” |
三、常见误区
- 误用为“动作快”:有人误以为“举手投足”是形容动作迅速,但实际上它更强调动作的优雅和得体。
- 口语中较少使用: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日常口语中较少出现。
四、总结
“举手投足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,不仅体现了对礼仪的重视,也反映了对个人修养的追求。在现代语境中,它更多地被用来赞美一个人的举止优雅、气质出众。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美感和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