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对镜帖花黄的帖的通假字意思】“对镜帖花黄”出自《木兰诗》,是古代乐府诗中的一句经典诗句,描绘了木兰在出征归来后,回到家中整理妆容的情景。其中,“帖”字在此处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含义,而是有其特殊的古文用法。
一、
在“对镜帖花黄”一句中,“帖”字是一个通假字,通“贴”。这里的“帖”指的是“贴上、粘贴”的意思,表示木兰在镜子前将花黄(一种古代女性使用的面饰)贴在脸上,以装扮自己。
“帖”与“贴”在古汉语中属于通假字关系,即两个字发音相同或相近,意义也相近,在特定语境下可以互相替代使用。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,尤其是在口语化较强的诗词中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字 | 本义 | 通假字 | 通假字本义 | 句子出处 | 句子意思 | 说明 |
| 帖 | 鞍鞯、马鞍 | 贴 | 粘贴、贴上 | 《木兰诗》 | 对镜贴花黄 | “帖”通“贴”,意为“贴上” |
| 花黄 | 面部装饰物 | — | — | — | — | 古代女子化妆用的黄色颜料 |
三、延伸说明
1. 通假字的背景
在古代,由于书写工具和文字体系尚未完全统一,很多字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被用来代替另一个字,这种现象称为“通假”。例如,“帖”与“贴”在古文中常被混用。
2. “帖”与“贴”的区别
- “帖”:原指“鞍鞯”或“请帖”,后来引申为“顺从、妥帖”之意。
- “贴”:原指“粘贴、靠近”,后多用于现代汉语中,如“贴画”、“贴标签”。
3. “花黄”的含义
“花黄”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,通常用黄色的粉状物涂抹在额头上,形状多样,有圆形、菱形等,象征美丽与端庄。
四、结语
“对镜帖花黄”中的“帖”是“贴”的通假字,表达了木兰在镜前细致打扮的情景,体现了她细腻的情感与女性气质。理解这一字词的通假关系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古诗的语言风格与文化内涵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