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犁庭扫穴是什么意思】“犁庭扫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彻底摧毁敌人的巢穴或据点,不留后患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对敌人进行大规模、彻底的打击,就像用农具翻耕庭院、清除洞穴一样,不留一丝痕迹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犁庭扫穴 |
拼音 | lí tíng sǎo xué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今乃以天子之尊,而为权臣所制,若鹰鹯之击鸟雀,犹不能自决,岂非失其所以为天子乎?……若能犁庭扫穴,剪除奸党,则天下可安。” |
释义 | 比喻彻底消灭敌人的势力或据点,不留余地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军事、政治等场合,表示对敌方的彻底清剿。 |
近义词 | 斩草除根、荡平贼寇、肃清敌军 |
反义词 | 留有余地、姑息养奸、放虎归山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犁庭扫穴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》,原意是比喻对敌人进行彻底的清除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成语,广泛应用于文学和历史叙述中。在古代战争中,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对敌军根据地的毁灭性打击,如攻破敌人的城池、烧毁敌人的营地等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例子 |
历史事件 | 如明朝对倭寇的全面清剿,可以用“犁庭扫穴”来形容其彻底性。 |
文学作品 | 在小说或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,常用来描述一场决定性的战役。 |
政治话语 | 在某些政治宣传中,也可能用此成语来强调对腐败势力的彻底清理。 |
四、总结
“犁庭扫穴”是一个具有强烈行动意味的成语,强调对敌人的彻底打击,不留后患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战略思想,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时的坚决态度。在现代语境中,虽然不再频繁用于军事领域,但在表达某种彻底清除的决心时,仍不失为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历史背景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