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兼济相关成语】“兼济”一词,源自《孟子·尽心上》中的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,意指在个人处境顺利时,应尽己之力帮助他人、造福社会。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“仁爱”与“责任”的精神,也影响了后世众多成语的形成和使用。
以下是一些与“兼济”理念相关的成语及其释义与出处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“兼济”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。
兼济相关成语总结
成语 | 释义 | 出处/背景 |
兼济天下 | 指在事业有成时,应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、惠及天下。 | 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 |
乐善好施 | 喜欢做善事,乐于施舍。体现助人为乐的精神。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人之性也,乐善好施。” |
济世安民 | 救济世人,安定百姓。强调为国为民的担当。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若能以道济世,安民定邦。” |
舍己为人 | 不顾自己利益,为他人着想。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 |
仁至义尽 | 对人关怀备至,尽到道义。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仁至义尽,礼极情深。” |
精忠报国 | 忠诚报效国家,体现对国家的责任感。 | 《宋史·岳飞传》:“精忠报国,死而后已。” |
扶危济困 | 在他人危难时给予帮助。 | 《元曲·李寿卿<伍员吹箫>》:“扶危济困,救急扶危。” |
大公无私 | 公正而不偏私,以天下为己任。 | 《管子·明法》:“故其治国也,不贵其能,不重其功,不贵其行,不贵其言。” |
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,更承载了中华民族重视社会责任、关爱他人、追求公平正义的传统价值观。它们与“兼济”思想相辅相成,反映了古人对理想人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。
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,但“兼济”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,都需要一种“兼济”的胸怀与担当。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,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更多的善意与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