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盘虬卧龙是什么意思】“盘虬卧龙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有才华、有抱负但暂时未被重用的人。这个词语来源于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中对诸葛亮的描述:“亮躬耕陇亩,好为梁父吟。身长八尺,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,时人莫之许也。”后来人们用“盘虬卧龙”来形容像诸葛亮一样,虽隐居山林,却才华横溢、志向远大,等待时机一展宏图的人。
“盘虬卧龙”原意是指盘绕的虬龙,比喻隐藏在民间的杰出人才。它强调的是一个人虽然目前处于低调或未被发现的状态,但具备非凡的能力和潜力。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那些有才而不显、默默努力的人,也常用来鼓励人们不要轻视看似平凡的人,因为他们可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。
表格:盘虬卧龙相关解析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盘虬卧龙 |
| 拼音 | pán qiú wò lóng |
| 出处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 |
| 原意 | 盘绕的虬龙,比喻隐藏的英雄人物 |
| 引申义 | 形容有才能但尚未显露的人 |
| 使用场景 | 赞美有才之人,或鼓励有潜力的人 |
| 近义词 | 隐士高人、潜龙在渊 |
| 反义词 | 才疏学浅、庸庸碌碌 |
| 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文学、影视作品或日常表达中,表示对有潜力者的期待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盘虬卧龙”不仅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,更是一种对人才价值的肯定与尊重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也要学会识别和珍惜那些“盘虬卧龙”式的人才,因为他们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