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问答 >

许行原文及翻译许行原文和翻译

2025-11-02 21:12:33

问题描述:

许行原文及翻译许行原文和翻译,蹲一个有缘人,求别让我等空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1-02 21:12:33

许行原文及翻译许行原文和翻译】一、

《许行》是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中的一篇重要篇章,主要围绕战国时期思想家许行及其学派的主张展开。文章通过孟子与许行之间的对话,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农耕经济、市场交换、国家治理等方面的不同看法。许行主张“贤者与民并耕而食,饔飧而治”,强调以农为本,反对贵族特权;而孟子则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,主张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”。

本文通过对比许行与孟子的观点,揭示了先秦时期关于“义利之辨”“治国之道”的思想冲突。
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
原文 翻译
滕文公问曰:“滕,小国也,竭力以事大国,则不得免焉。如之何则可?” 滕文公问道:“滕国是一个小国,尽全力来侍奉大国,却仍然不能避免被侵犯,该怎么办才好?”
孟子对曰:“昔者大王居邠,狄人侵之,杖策而去之。民扶老携幼,远避岐下。豳人曰:‘仁人也,不可不归也。’于是,大王去邠,徙居岐下,民争负其柴而来。夫大王之贤也,天下之民皆欲归之,岂惟邠人哉? 孟子回答说:“从前周太王住在邠地,狄人来侵犯他,他拿着拐杖离开了。百姓扶老携幼,远离到岐山之下。邠地的人说:‘这是位仁人,不能不归附他。’于是,周太王离开邠地,迁到岐山下,百姓争相背柴来投奔他。周太王的贤德,使天下的人都想归附他,哪里只是邠地的人呢?”
今滕,小国也,有司者多,而民少,若不务农,则无以养民。 现在滕国是个小国,官吏很多,但百姓很少,如果不致力于农耕,就无法养活百姓。
且夫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。 而且事物的差异是自然的,这是事物的本性。
或相倍蓰,或相什伯,或相千万。 有的相差几倍,有的相差十倍,有的相差千倍。
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、朋友,此五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 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、朋友,这五种关系是天下通行的道理。
今也,万乘之国,弑其君者,必千乘之家;千乘之国,弑其君者,必百乘之家。 如今,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,弑杀君主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家族;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,弑杀君主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家族。
未有无天下而得富贵者也。 没有不拥有天下而获得富贵的。
夫许行,布衣也,挟书、琴、瑟、竹、木之器,而游诸侯,所至之国,必先以告。 许行是一个平民,带着书、琴、瑟、竹木等器具,游历各国,每到一个国家,必定先告诉别人。
今也,市贾不贰,国中无伪,虽卖炭、买马,亦不相欺。 现在市场上的价格统一,国内没有欺诈,即使是卖炭、买马,也不会互相欺骗。
今也,民之为利者,非为利也,为义也。 现在的百姓追求利益,并不是为了利益本身,而是为了道义。

三、结语

《许行》一文不仅展示了孟子对社会分工与道德责任的深刻思考,也反映了战国时期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碰撞与交流。许行代表的是一种朴素的农耕理想,而孟子则更注重制度与秩序的建立。两者的争论,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“义利之辨”的核心问题。

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伦理观与政治理念,也为今天探讨公平、正义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参照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