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倒戢干戈汉语大词典是什么】“倒戢干戈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古代文献,常用于描述一种和平、无战事的状态。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倒戢干戈”被解释为“将武器倒置收藏,表示不再使用武力”,象征着战争结束、社会安定。
以下是对“倒戢干戈”这一成语的详细解析,结合《汉语大词典》的释义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含义、出处、用法及例句。
一、
“倒戢干戈”是汉语中一个较为文雅的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把兵器倒着收藏起来”,引申为“停止战争、和平相处”。该成语多用于形容国家或地区由战乱转为和平,或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该成语被归入“军事类”或“成语类”,并提供了详细的出处与用法说明。它不仅具有历史背景,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倒戢干戈 |
| 拼音 | dào jí gān gē |
| 字面意思 | 将兵器倒置收藏,表示不使用武力 |
| 引申意义 | 战争结束,社会安定;和平共处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君王之德,如日之升;臣子之志,如月之恒。倒戢干戈,藏诸府库。” |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形容和平时期或对和平的渴望 |
| 例句 | 1. 国家安定,百姓安居乐业,实乃倒戢干戈之功。 2. 古人云:倒戢干戈,天下太平。 |
| 文化内涵 | 表达对和平的追求,体现儒家“以和为贵”的思想 |
| 现代应用 | 多见于文学作品、历史文章或正式场合的表达 |
三、结语
“倒戢干戈”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,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得到了准确的诠释。它不仅是古代战争与和平的象征,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了解这一成语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丰富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