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奉常是什么官职有几品】“奉常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,最早出现在秦代,后在汉代沿用,并在不同朝代中有所变化。它在不同时期的职责和品级也有所不同,因此了解其具体含义和等级非常重要。
一、奉常的基本定义
“奉常”原为秦代设置的官职,属于九卿之一,主要负责掌管宗庙祭祀、礼仪事务等。到了汉代,奉常的职责更加明确,成为主管礼制的重要官员。汉武帝时期,因避讳“泰常”之名,奉常改称为“太常”,但仍保留了其基本职能。
二、奉常的品级演变
奉常的品级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,以下是主要朝代的简要说明:
| 朝代 | 官职名称 | 品级 | 职责简述 |
| 秦代 | 奉常 | 三品 | 主管宗庙祭祀、礼仪事务 |
| 汉代 | 奉常 | 三品 | 管理礼制、祭祀、天文历法等 |
| 汉武帝后 | 太常 | 三品 | 与奉常职责相同,名称变更 |
| 唐代 | 太常卿 | 从三品 | 掌管礼乐、宗庙、祭祀等 |
| 宋代 | 太常寺卿 | 正四品 | 继续管理礼制、祭祀事务 |
| 明代 | 太常寺卿 | 正四品 | 同上,但机构更为完善 |
| 清代 | 太常寺卿 | 正四品 | 仍为礼制管理机构 |
三、总结
“奉常”最初是秦代设立的官职,属于九卿之一,主要负责宗庙祭祀和礼仪事务。在汉代,“奉常”逐渐演变为“太常”,并保持了其核心职能。虽然名称有所变化,但其品级多为三品或从三品,属于朝廷中的重要官员。
在后续朝代中,如唐代、宋代、明代和清代,“奉常”的职能被延续下来,通常以“太常寺卿”或类似名称出现,品级多为正四品或从三品,依然是礼制管理的重要职位。
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,“奉常”虽为古代官职,但在历代制度中均有体现,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