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萧颖士傲物自侮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《萧颖士傲物自侮》是唐代史学家刘禹锡所著的一篇寓言性质的短文,通过讲述萧颖士因骄傲自大而最终自取其辱的故事,警示世人做人应谦逊有礼,不可恃才傲物。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具有强烈的道德教育意义。
本文通过原文与译文对照的方式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,并结合表格形式对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整理,便于记忆和参考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
内容 | 原文 | 翻译 |
开头 | 萧颖士者,天宝中人也。 | 萧颖士是天宝年间的人。 |
性格 | 少负才名,自负不群。 | 他年少时便以才华闻名,性格高傲,不随俗流。 |
行为 | 常轻视他人,自以为天下无双。 | 他常常看不起别人,自认为天下无人能及。 |
事件 | 尝游于东都,遇一老儒,问其所学。 | 有一次他在东都游历时,遇到一位老儒生,询问他的学问。 |
对话 | 颖士曰:“吾读书万卷,何足道哉!” | 萧颖士说:“我读过上万卷书,有什么值得说的呢?” |
反应 | 老儒笑曰:“君之书,不过记诵耳。” | 老儒笑着说:“你的书,不过是死记硬背罢了。” |
结果 | 颖士惭,遂改志力学。 | 萧颖士感到羞愧,于是改变志向,努力学习。 |
后果 | 后卒以文章显,然终不得志。 | 后来他凭借文章成名,但最终并未实现抱负。 |
三、文章主旨
这篇文章通过萧颖士从傲慢到悔悟的过程,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人不能恃才傲物,否则即使有才华,也难以成事。同时也说明了谦虚学习的重要性,以及人贵在自省。
四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文章出处 | 唐代刘禹锡《萧颖士傲物自侮》 |
主旨 | 傲慢导致失败,谦虚方能成事 |
人物 | 萧颖士(傲慢)、老儒(智慧) |
教训 | 不可轻视他人,应虚心求教 |
结局 | 萧颖士虽有所成,却未得志 |
五、结语
《萧颖士傲物自侮》虽篇幅不长,但寓意深远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知识与成就的过程中,谦逊与自省比才华更重要。只有虚心学习、尊重他人,才能真正立身立业,避免“傲物自侮”的悲剧重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