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怎么填】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时,记录表是整个测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。它不仅用于记录观测数据,还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成果分析提供依据。正确填写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,有助于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。
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精度较低但应用广泛的高程控制测量方法,适用于地形起伏较小、对高程精度要求不高的工程或勘测项目。其记录表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测站编号、前后视距、黑红面读数、高差计算、高程计算等。
下面将对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的填写方法进行总结,并附上一份示例表格供参考。
一、填写内容说明
1. 测站编号
每个测站应有一个唯一的编号,用于标识不同的测量点。编号可以按顺序排列,如“1”、“2”、“3”等。
2. 前视距离(m)
测量时,仪器到前视尺的距离,单位为米(m),一般保留一位小数。
3. 后视距离(m)
仪器到后视尺的距离,单位为米(m),同样保留一位小数。
4. 黑面读数(mm)
使用水准尺的黑色面进行读数,单位为毫米(mm)。
5. 红面读数(mm)
使用水准尺的红色面进行读数,单位为毫米(mm)。
6. 高差计算
高差 = 后视读数 - 前视读数。由于使用双面尺,需分别计算黑面和红面的高差,并进行校核。
7. 平均高差
将黑面和红面的高差取平均值,作为该测站的最终高差。
8. 高程计算
根据起始点的已知高程,逐站累加高差,得到各测点的高程。
二、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示例
| 测站编号 | 前视距离(m) | 后视距离(m) | 黑面读数(mm) | 红面读数(mm) | 黑面高差(mm) | 红面高差(mm) | 平均高差(mm) | 高程(m) |
| 1 | 50.2 | 50.0 | 1350 | 1450 | +100 | +100 | +100 | 100.00 |
| 2 | 50.3 | 50.1 | 1400 | 1500 | +100 | +100 | +100 | 100.10 |
| 3 | 50.4 | 50.2 | 1450 | 1550 | +100 | +100 | +100 | 100.20 |
| 4 | 50.5 | 50.3 | 1500 | 1600 | +100 | +100 | +100 | 100.30 |
三、注意事项
- 记录时要保持字迹清晰,避免模糊或涂改。
- 数据必须真实、准确,不得随意编造。
- 每次测量完成后应及时填写,防止遗漏。
- 若发现前后视距相差过大(超过规定限差),应重新测量。
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和表格展示,可以看出,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的填写虽然看似简单,但其中每一个数据都关系到最终成果的准确性。因此,在实际操作中,务必严格按照规范执行,确保测量质量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