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】一、原文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
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
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
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
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
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
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?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
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二、注释
词语 | 注释 |
八月秋高 | 秋天的八月,天气晴朗而高远 |
风怒号 | 风声像在怒吼 |
卷我屋上三重茅 | 把屋顶上的三层茅草卷走 |
茅飞渡江 | 茅草被风吹过江面 |
挂罥长林梢 | 挂在高高的树梢上 |
沉塘坳 | 落在低洼的水塘中 |
南村群童 | 南边村里的孩子们 |
欺我老无力 | 看我不有力气,欺负我 |
忍能对面为盗贼 | 竟然当着我的面抢东西,像强盗一样 |
公然抱茅入竹去 | 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 |
唇焦口燥呼不得 | 喊得口干舌燥也喊不住他们 |
俄顷风定 | 不久风停了 |
云墨色 | 乌云密布,颜色像墨一样黑 |
秋天漠漠 | 天空灰蒙蒙的 |
布衾 | 用布做的被子 |
冷似铁 | 冰冷得像铁一样 |
娇儿恶卧 | 孩子睡得不安稳 |
沾湿 | 被雨水打湿 |
安得广厦 | 如何才能有宽敞的房子 |
大庇天下寒士 | 让天下贫苦人都有住所 |
风雨不动安如山 | 房子稳固如山,风雨都不能动摇 |
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| 即使我的房子破了,冻死我也心甘情愿 |
三、翻译
八月的秋风猛烈地呼啸,把我的屋顶上三层茅草都吹走了。
茅草飞过江面,落在江边,有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,有的飘到低洼的水塘里。
南边村里的孩子们欺负我年老体弱,竟敢当着我的面抢走茅草,还明目张胆地跑进竹林。
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拦不住他们,只好回来靠着拐杖叹息。
不久风停了,乌云密布,天色变得昏暗。
我多年的旧棉被又冷又硬,像铁一样。孩子睡觉不踏实,把被子都蹬破了。
房子里到处漏水,雨水像细密的麻线一样不断落下。
自从战乱以来,我很少能睡个安稳觉,这漫长的夜晚,衣服都被雨水打湿了,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天亮?
如果我能拥有千万间宽敞的房子,让天下的穷苦读书人都能安居乐业,不管风雨如何,都能安稳如山!
唉!什么时候我能看到这样的房屋出现在眼前,即使我的茅屋破败,我冻死也心甘情愿!
四、赏析
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,不仅描写了诗人自身生活的艰难,更表达了他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。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体现了杜甫“诗史”风格的特点。
1. 现实主义精神:诗中描绘了自己茅屋被风掀翻、孩子受冻、生活困苦的真实情景,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。
2. 忧国忧民情怀:诗人从自身遭遇出发,联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,表达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博大胸怀。
3. 情感真挚动人:诗中既有对生活困境的无奈,也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,情感起伏跌宕,感人至深。
4. 语言简练生动:全诗语言通俗易懂,但意象鲜明,节奏感强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五、总结(表格)
项目 | 内容 |
作品名称 | 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 |
作者 | 杜甫 |
朝代 | 唐代 |
体裁 | 古体诗 |
主题 | 生活艰辛 + 忧国忧民 |
核心思想 | 关爱百姓,追求公平与安定 |
表现手法 | 白描、抒情、议论结合 |
艺术特色 | 语言朴实、情感真挚、意境深远 |
历史意义 | 体现“诗史”精神,反映民生疾苦 |
经典名句 | 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” |
结语:
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生活的写照,更是他仁爱之心和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。它超越了个人苦难,升华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,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