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原文】《木兰诗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的课文,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,讲述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。这首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,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女性的勇敢与忠诚。
一、文章
《木兰诗》通过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经历,展现了她孝顺、勇敢、坚韧的性格特点。全诗共126句,分为以下几个部分:
1. 代父从军的原因:木兰因父亲年老体弱,家中无兄长,决定女扮男装,替父从军。
2. 征战生活:木兰在战场上英勇作战,经历了多年的战争生涯。
3. 凯旋归来:战争结束后,木兰拒绝高官厚禄,选择回到家乡,恢复女儿身。
4. 家庭团聚:木兰与家人重逢,展现出亲情的温暖。
全诗以叙事为主,情节紧凑,人物形象鲜明,情感真挚动人。
二、原文节选(部分)
> 唧唧复唧唧,木兰当户织。
> 不闻机杼声,惟闻女叹息。
> 问女何所思?问女何所忆?
> 女亦无所思,女亦无所忆。
> 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,
> 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
> 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,
> 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
三、知识点总结表
项目 | 内容 |
课文名称 | 《木兰诗》 |
出处 | 北朝民歌,收录于《乐府诗集》 |
作者 | 不详(民间创作) |
体裁 | 叙事诗 |
主旨 | 赞扬木兰孝顺、勇敢、忠贞的品质 |
人物形象 | 木兰:勇敢、孝顺、坚韧;父母:慈爱、关心子女 |
表现手法 | 叙事为主,语言朴素,情感真挚 |
重点句子 | “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”、“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” |
现实意义 | 展示了古代女性的智慧与勇气,弘扬孝道精神 |
四、学习建议
1. 朗读背诵:通过反复朗读,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。
2. 理解主旨:结合时代背景,理解木兰行为的意义。
3. 分析人物:通过细节描写,分析木兰的性格特点。
4. 拓展阅读:可以对比其他关于“巾帼英雄”的故事,如《穆桂英挂帅》等。
结语
《木兰诗》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,更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历史故事。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女子在特殊时期所展现的非凡勇气与担当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。